#夏季图文激励计划#2025 年 5 月,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因巴基斯坦驻俄大使贾马利的核威胁言论再度引发国际关注。这位外交官于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之际明确宣称,若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军事打击,抑或切断印度河水源,伊斯兰堡将运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力量予以反击。
此番强硬表态的导火索可追溯至两年前。2023 年克什米尔恐袭事件后,印巴双方在争议地区的军事对峙持续升级。贾马利宣称掌握印度欲“入侵”的证据,并着重指出,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已侦测到新德里正在特定区域酝酿军事行动。在印度媒体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巴方将任何水源改道行为都视为 "战争行为" 的立场,使得《印度河水条约》这个维系两国水资源分配近 70 年的协议面临空前压力。
核威慑政策的公开化,无疑昭示着地区安全格局发生了质变。这一公开化的举措,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地区安全的范畴内掀起巨大波澜,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安全态势。巴基斯坦首次在外交层面将核武器与常规军事冲突直接挂钩,这种将 "首先使用核武器" 原则扩大至非核攻击场景的立场,突破了传统核战略的禁忌。值得关注的是,巴方特别将印度河水源安全与核威慑捆绑,将水利设施纳入战略打击目标的潜在清单,这种将民生基础设施军事化的趋势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国际观察家留意到,核威胁的背后潜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算计。巴基斯坦试图通过提升威慑等级抵消印度在常规军力上的绝对优势,同时借水资源问题争取国际同情。但此举也导致核扩散风险陡增,可能刺激印度调整其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政策,引发地区军备竞赛螺旋升级。
面对印巴两国在核武库规模和水资源控制权上的双重博弈,国际社会正陷入两难境地。任何外交斡旋都需在防止核冲突与保障民生需求间寻找平衡点,而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问题更让印度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变得愈发敏感。这场关乎三亿人饮水安全的对峙,正将南亚推向难以预测的危险边缘。
